1、、生产管理、调度、保卫、安全部门等有关人员,应根据其经常进入的生产区域,配备相应的劳动防护用品。、企业应有公用的安全帽、工作服,供外来参观、学习、检查工作人员临时借用。公用的劳动防护用品应保持整洁,专人保管,如有丢失,要查清责任,折价赔偿。
2、贯彻执行有关职业危害防治的法规、制度和标准; 负责日常职业危害防治的监督、检查、技术管理、教育以及职业危害事故的调查组织、统计、上报和建档工作。
3、在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的监督管理中,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承担着依法监督用人单位落实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的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共有七章,其内容分别是: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保障;第三章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权利义务;第四章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第五章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与调查处理;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共有七章一百一十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由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自2002年11月1日起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共计七章,分为一百一十三条。
1、项目施工应急预案范文(1)本预案适用于我市行政区域内建筑施工现场防汛工作,成立河间市建筑施工现场防汛应急领导小组,负责防汛应急抢险救灾的指挥、部署、实施和督察,协调抢险救灾工作及善后工作。
2、本预案包括组织机构、应急救援小组分工与启动、保障措施与资源配备、应急响应与实施等。应急响应 事故发生后,最先发现情况人员应立即报告,并确保消息快速传播至现场总指挥处。项目经理在确认事故后,启动并运行应急救援预案,全力保护国家、社会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3、实施应急与响应方案时要保护事故现场,及时拍摄事故现场和应急实施过程,为事故调查提供资料。 施工现场发现发生触电事故,项目经理应确定是否要求建设单位应急系统的支持;决定是否立即启动本项目部专项触电事故应急预案。 《预案》启动后,应急救援组织应迅速履行职责,及时组织实施应急处置方案,开展应急抢救救援工作。
4、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经营单位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制定本预案。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各电梯使用单位以及重特大安全事故。 应急预案体系 应急救援预案包含专项应急救援预案、现场处置方案两个体系。
5、应急救援预案的执行需要全员参与,包括管理者、执行者以及所有员工。通过定期的培训和演练,提升整个团队的应急处理能力,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够迅速、准确地做出反应。在实际操作中,预案应根据环境、设备、人员等因素的变化进行适时调整,保持其有效性和实用性。
6、施工安全的应急预案2 1 、编制目的: 对桥梁施工可能发生的透水、触电、高处坠落等灾害提前做出安排,明确应急职责,识别紧急需求,降低和减少对环境和员工的危害。 2 、组织机构: 经理部成立应急抢险救援指挥领导小组:项目经理为组长,项目总工、副经理为副组长。
第40号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已经2011年7月22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12月1日起施行。
定期对重大危险源的安全设施和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进行检测、检验,并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保证重大危险源的安全设施和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有效、可靠运行。维护、保养、检测应当作好记录,并由有关人员签字。
根据国家安监总局第40号令第八条: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安全评估并确定重大危险源等级。危险化学品单位可以组织本单位的注册安全工程师、技术人员或者聘请有关专家进行安全评估,也可以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进行安全评估。
没有作废,只是里面的重大危险源监管部分不再执行了,转为执行40号令《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安监总局40号令),关于申报范围还是按照56号令进行辨识。
国家发改委第40号令——《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已经停止执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5年本)》已于2015年6月1日执行。
但我们认为,上述内容范围仅指危险化学品。56号文危化内容被40号令替代,但其他内容仍然有效。 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8-07-12 展开全部 已经失效。
1、本条例适用于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的安全生产,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这里的单位包括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安全生产管理坚持安全第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2、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是为了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而制定的条例。
3、第一条 为了加强安全生产工作,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