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以来,军队和武警部队累计出动近百万人次,组织民兵预备役450.6万人次,动用车辆机械30.5万台次,飞机、直升机162架次,参加抗洪、抗震、抗旱、抗台风和森林灭火等抢险救灾行动,转移安置受灾群众450万人次。
2、在12地震发生后,中国军队迅速启动应急救援行动。13日,军队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在京设立,全面指挥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参与救援工作。据不完全统计,截至5月18日12时,共有113,080名解放军和武警人员投入行动,来自五个军区的20多个兵种参与,动用了1069架飞机、92列军列以及11万台各类运输和后勤设备。
3、一是加强了军地灾害信息共享机制的建设。使军队在第一时间能接到灾情通报,这为军队迅速按预案启动机制,调动部队,展开救援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是军队和武警部队加强了应急指挥机构的建设。例如,总参应急办公室增加了编制,充实了人员,强化了应急的职责任务。三是加强了军地联动机制建设。
4、在此次救援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济南军区、北京军区作为北方军区,也积极参与,他们拥有强大的运输能力和后勤支持能力,为救援物资的迅速送达提供了保障。武警部队作为快速反应部队,在灾害现场进行搜救、维护秩序等工作,展现了极高的专业性和效率。
5、最后是 科学用兵,根据灾害规模和特性,合理分配兵力、装备和时间,确保资源的有效使用。军队需根据灾害情况,灵活调整策略,结合先进技术手段,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为了在实际行动中贯彻这些原则,军队平时就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包括完善的应急机制、军事训练、指挥手段以及保障工作。
6、要求,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组织应当有计划地开展应急救援的专门训练,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军事法规的规定,以及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参与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对军队在参加抢险救灾中担负的任务也作了明确规定。
1、法律分析:一般通用性应急装备主要包括:个人防护装备:如呼吸器、护目镜、安全带等;消防装备:如灭火器、消防锹等;通信装备:如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对讲机等;报警装备:如手摇式报警、电铃式报警等装备。
2、应急物资储备标准是根据应急管理和救援需要,对应急物资进行科学分类、合理储备和有效管理的规范。这些标准旨在确保在突发事件或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提供必要的物资支持,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首先,应急物资储备标准包括明确的物资分类。
3、应急救援物资应符合实用性、功能性、安全性、耐用性以及单位实际需要的原则,应满足单位员工 现场应急处置和企业应急救援队伍所承担救援任务的需要。5总体配备要求 1本标准是危险化学品单位应急救援物资配备的最低要求,危险化学品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增配应 急救援物资的种类和数量。
这个单位应急物资如下:车辆:水罐或泡沫抢险救援车。兼职队员装备:消防头盔、二级化学防护服装、灭火防护服、防静电内衣、防化手套等。作业场所物资储备: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化学防护服、过滤式防毒面具、气体浓度检测仪等。
胜利油田应急物资配备标准是可以满足井喷、有苦漏油、油井现场爆炸的应急抢险物资使用需求。用于处置危险事故的车辆和各类侦、个体防护、警戒、通信、传输、堵漏、破拆、排烟照明、灭火、救生等其他物资。承担处置各类危险化学品事故、救援遇险人员等应急救援任务的专业队伍。
其他物资 除了上述物资外,还应储备一些帐篷、睡袋等用于临时住所的物资,以及燃油、燃气等用于应急发电的物资。此外,根据特定地区的特点和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类型,还应储备其他特定物资,如防洪物资、地震救援物资等。这些物资都是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保障人们的生活和生命安全。
救援工具:如破拆工具、切割工具、绳索、救生圈等。这些工具在执行救援任务时至关重要,能够快速有效地解救被困人员。 其他物资:包括交通工具(如救急车)、便携式发电机、取暖设备等。这些物资能够帮助救援人员快速抵达现场,并提供必要的动力和温暖。
应急物资储备 为了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救援,应急救援专职队需要储备包括消防器材、急救药品、防护用品等在内的各类应急物资。同时,这些物资需要定期检查和维护,以确保其质量和有效性。
应急救援物资装备主要包括:消防水桶、消防水带、消防斧头、灭火器、安全帽、水鞋等。 主要防护用品包括:防护帽、防护头盔、防护手套、安全带、防护眼镜等。 消防器材包括:灭火器、灭火剂以及固定消防设施前的准备等。 急救设备与器材包括:担架、急救药品、创伤四肢夹板等。